首页 | 信息公开 | 主动信息公开 | 新媒体 | 海沧要闻 | 经济发展 | 三农服务
 
做好加减法农民得实惠海沧创新形式为农民增收减负
来源:海沧区政府门户网站 日期: 2006-01-27 字号:

 

   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一成

  开篇的话

  目前,“三农”问题已成为举国上下瞩目的焦点,如何破解这一难题?记者在海沧采访过程中,发现海沧区委、区政府作了不少有益探索,不但给农民带来了实惠,让农村面貌发生了改变,也在我市乃至全省的“三农”工作中开了先河,一些举措甚至被誉为“海沧模式”,为其他地方所效仿。为此,厦门日报从今日起推出相关报道,聚焦海沧三农。

  1月10日下午,海沧区温厝村温氏宗祠,人声鼎沸,一派欢声笑语。温厝村九组村民、68岁的老太林秀顺,一手捧着红彤彤的“红利分配确认书”,一手紧紧攥着一叠百元大钞,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。

  与林老太一样高兴的,还有温厝村其他1100多户村民,当天下午,他们每家每户也都领到了这一“红利”。“红利”从何而来?村委会主任程水平如数家珍地向记者娓娓道来。

  原来,2004年6月18日,温厝村以村财1420多万元购买了厦门出口加工区一栋厂房用于出租,年租金130多万元;2005年6月13日,温厝村用1398万元购买另一栋厂房用于出租,年租金197万元。随后,该村通过村民代表大会,对通用厂房进行股份量化,“十月怀胎,一朝分娩”,这一天是首次股份分红日。

  全村共有村民3985人,当日共发放股金2798500元。林老太一家9口,共分红6300元。她告诉记者,以前家里主要经济来源靠1.2亩水田,用来种稻子,但种的稻子年年不够全家人吃。去年,水田租给别人做池塘,但租金也没有几个钱。现在,每年都能有这样一笔不菲的收入,今后手头紧了,还可以转让,也可以当作一笔财富留给子孙。

  据海沧区副区长李陪祥介绍,海沧不少村庄属于被征地村,很多农民在领到土地补偿款后,投入到生产经营的并不多,有些村民将补偿款用于违章抢建,甚至去买六合彩;而有的村财,则存在盲目投资,一旦投资失误,村民的血汗钱就打了水漂。引领村民和村集体正确使用手中的资金,成为当务之急。

  这种情况下,海沧投资区管委会主任、区长翁云雷大胆提出了“国有资本引领村财机制”的新政策:在项目的投资初期,为了规避风险,由国有资本先介入,产生效益后,国有资本退出,把赚钱机会留给农民。出口加工区将带租赁合同的厂房以原价转让给温厝村,把赚钱的机会给了村民,为国有资本引领村财机制开了个好头。

  目前,海沧区即将投入使用的东孚镇“同发工业园”1号生产厂房项目、海沧镇东屿海鲜水产批发市场项目也将以股份的形式吸引村民参与,村民成了持股分红的股东。

  据了解,2005年,海沧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634元,同比增长10.9%;在竭力做好“加法”,让农民增收的同时,该区还努力做好“减法”,减轻村民的负担。从2005年7月1日起,全区28个行政村208名村干部的误工补贴开始由区财政统一发放,此举每年可减轻农民负担350万元。程水平说,以前,温厝村村两委的工资,一年下来村财要支出10多万元;现在,这笔钱由区财政统一发放,村民负担小了,自己工作也更有干劲了。

  除全面兑现国家政策性减负外,海沧还在农村保洁、劳动信息、婚检、社保补差额等方面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,去年召开的海沧区委一届七次全体(扩大)会议上,海沧投资区党工委书记、区委书记钟兴国在报告中指出:“一年来,区委、区政府共投入9668万元(占区财政的1/6),出台了一系列‘关注民生、关注农村、关心农民’的政策举措。以海沧区8万农民计算,平均每人减负1200多元。”


分享到:
收藏】 【打印】 【关闭